【观剧·风起长林】

喜欢梁帝召见宁王的这一段对话,截图下来,与大家分享。

皇帝病入膏肓,只能把江山交付给年仅13岁的太子。所谓主少国疑,新君年幼没有威望,没有亲信的臣属,而他的伯父不仅身居高位手握兵权,还素有贤名,在朝在野都颇得人心。从理论上来说,未来会发生什么,都是有可能的。

然而皇帝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,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,而是被父亲收养的兄长啊!

我相信,他非常爱儿子元时,更不是像皇后说的那样没为孩子打算。他这样做是出于真挚的、发自内心的信任——他无条件相信兄长,相信长林王府会自始至终地忠于皇室、支持新君,在边境守卫国土,守护百姓。他从未怀疑过这一点,相反,却担心兄长不得善终——所以他才放心不下,想办法替庭生做打算,跟宁王叔说着说着,就哽咽了。

我想他这样做,也是因为庭生不仅是他的兄长,更是“一生都在为国征战”的忠臣。尽管“自古忠臣帝主疑”,但并不是说帝王按这样的历史规律行事就是正确的。若是连忠臣良将都不得善终,那么萧歆和他的子孙作为一国之君,又如何让臣民们鞠躬尽瘁、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呢?

我们且不评论他“以进为退”的策略是好是坏,单就这份信任,就足以让人感动。萧歆这个角色,从此深入人心。


而宁王萧景亭,也是有智慧的老人。首先,他对皇帝非常忠诚。如此重大的事宜,皇帝单独和他商量,足以看得出皇帝对这位王叔(实际上应该是伯父)的信任。想来景琰在位的时候,应该也是信任宁王的吧。不仅如此,宁王看得清长林王的忠心;而这一点,皇后和荀白水看不清,朝臣们看不清。或许从本质上来说,宁王和他们——景琰、萧歆、庭生,是相似的人,也多少懂一点他们承袭的风骨吧。
其次,宁王有自知之明。他自知不比别人聪慧,一直赋闲在家。他年轻时就不与兄弟们争高下,父皇去后又历经两朝,和做皇帝的兄弟、侄子的关系,都保持得不错。身为皇子能做到这一点,也是很不容易的。

然而宁王却并非一味躲避、远离是非、不愿承担责任的人。

当皇帝与他商量,他诚恳表达自己的想法;当皇帝向他托付大事,他没有丝毫犹豫就接下了。我想皇帝是考虑到宁王是宗室中最年长的、也是非常有威望的长辈,庭生辅政,宗室必定会有人不服,如果宁王带头支持、劝服、收拢人心,想必他们不敢有异议吧。

所以当梁帝当众托孤,庭生还在懵圈状态,皇后心里更是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的时候,宁王站了出来,带头遵从了旨意。

尽管梁帝恐怕还是要事与愿违了,但这几段对话,还是非常让人感动的。

——

(最最后。。。宁王,你活得不是最长久的。你妈妈惠妃跑到夜秦去了你造么!而且还生了濮阳缨,23333!)

评论 ( 51 )
热度 ( 117 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图片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枕霞旧友的小屋 | Powered by LOFTER